馆务动态 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馆务动态
省文史馆赴遵义开展“浙大西迁”文化调研
  字号:[ ]  [关闭] 视力保护色:

根据省政府对浙江大学西迁办学历史文化研究的相关要求,省文史馆于3月1日至4日由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蒙爱军、一级巡视员夏勇军带队,邀请了省文史馆原副馆长、文史专家史继忠,馆员梁茂林,特约研究员李连昌、舒奇峰、李峰、王进、胡启涌以及文研处工作人员共十二人,赴遵义市及湄潭县进行了“浙大西迁”文化调研活动。

此次文化调研活动分别在遵义市档案馆和湄潭县政协召开了围绕“浙大西迁”文化的座谈会,邀请到了遵义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周远德,遵义市档案馆馆长、市地方志办党组书记张显敏,遵义市档案馆、市地方志办二级调研员王廷龙,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的王刚会长,浙大西迁文化研究专家陆昌友老师及多位文史专家,以及湄潭县政协副主席谢金权,湄潭县政协副主席周开迅,湄潭县人大原副主任何琦。座谈会上我们了解了遵义地区历史文化研究的相关情况,浙大西迁相关文物保护,史料收集整理,历史文化的发掘、整理、传承等情况。遵义地区专家指出浙大西迁到贵州的近七年的时间,校本部设在遵义,分校在湄潭、永兴,其校训、校歌都是在西迁的过程中诞生的,湄潭的文庙、万寿宫、天主堂,永兴的教授楼、李氏民宅、欧阳曙宅都保存的很好。同时,对于同样西迁到遵义湄潭的武汉头等测候所、中央实验茶场,湄潭的专家通过近十年的时间收集到了大量的文物、文献资料。专家们指出:我们想做的就是尽可能还原西迁历史的本来面目,收集好史料,保存好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、珍贵的精神财富。遵义、湄潭还编辑出版了《永远的大学精神》《浙大西迁在遵义》《浙大西迁大本营——遵义》《东方剑桥之子》《浙大西迁记忆》《茶工业遗址的背影》《问天人生》《问天之路》《茶的途程》等等,遵义市档案馆正准备从档案材料入手出版一本《浙大西迁档案综述》。专家还指出“浙大西迁”的研究还有三个方面的不足:从学术研究层面论述分析少;研究力量相对分散;重视不够。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强西迁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,争取为浙大西迁、武汉头等测候所、中央实验茶场建博物馆。

调研组专家也纷纷发表意见:他们肯定了遵义、湄潭在这几十年间对抗战时期西迁文化的保护、史料收集、文化发掘研究所做的努力和付出。认为文化西迁是历史特殊时期的一次文化迁徙,是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爱国救国的表现,保留了中国文脉,培养了大批人才,体现了伟大民族不屈不饶的顽强精神。他们提出,做地方文史研究,要摸清家底,已有的研究成果要弄清楚,并且要分析研究,看看别人是如何看待这段历史;加强对西迁中其他高校的关注及遵义地区交通的研究。会上,省文史馆副馆长蒙爱军指出:遵义、湄潭做到了“百姓富、生态美、文蕴深”,西迁文化的保护传承、史料收集工作起步早,文物保护工作做得好,研究成果多。浙大西迁期间,遵义、湄潭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浙江大学的发展,来到贵州这片土地,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,也为遵义、湄潭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,培养了一大批科学人才,形成了全国知名的茶产业,希望贵州同浙江大学在今天的多方面互动能够为贵州、浙大带来更多的互助。省文史馆一级巡视员夏勇军建议:湄潭在浙大西迁文化建设上的工作令人感动,下一步,应更好地把握发展方向,聚焦湄潭历史搞文化发展。依托遵义、湄潭的力量进行文化研究。抓主体,出成果。

调研期间,专家组一行还先后在遵义、湄潭考察了浙大旧址,如郑莫祠内的“浙大西迁遵义办学陈列馆”,重访浙大西迁遵义遗迹,子弹库、杨柳街,还看到了湘江河边碑亭内的《国立浙江大学黔省校舍纪》校舍碑和竺可桢先生塑像。之后还参观调研湄潭“浙大西迁纪念馆”,中央实验茶场旧址,茶工业遗址,湄潭县气象陈列室;赴永兴镇考察了保存完好的浙大教授楼、李氏民宅、欧阳曙宅等。

湘江边竺可桢塑像

遵义市档案馆座谈会现场

湄潭县气象局气象陈列室

湄潭县政协座谈会现场


上一篇:
下一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