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进一步构建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平台,坚持“走出去和请进来”的讲授模式,3月19日,省文史馆2018年第三期“山骨讲堂”邀请了厦门大学教授陈支平主讲“历史与文化的歧义:区域史研究的难解之题”。省文史馆馆长顾久主持讲座并总结发言,省文史馆党组成员、副馆长杨玉和出席,20余位文史馆馆员和特聘研究员、贵州大学等部分高校师生、贵州文库及部分国学爱好者近100人听讲。
陈支平教授对历史与文化歧义的思考源于他学术实践中遇到的问题,他认为:历史与文化最大的差别在于二者目的不同:历史学的功能在于求真,历史的真实、客观性是每个合格历史学者必须尊重的。而文化学的功能则在于弘扬文化,在人们心中建立起文化共识,而在建立文化共识的过程中,历史事实必然经过了文化的修饰,人们宣扬文化中的优秀传统,又回避了文化中的消极因素。历史与文化存在联系,文化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事实作为依据,而文化一旦形成,其对大众的强大影响力又会笼罩历史,使历史服从于文化。因此,文化共识绝不等同于历史事实。
陈支平教授总结说:历史学者必须坚持原则和底线,即尊重、展示历史的客观真实,又不能因为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不符合历史事实而否定文化,因为超越于史实的文化共识,体现的文化意义更具有永恒价值。如何在这样一个无解的难题中谨慎自处,是每个历史学家必须思考的问题。
熊宗仁、于明雄两位馆员和四川师范大学学生王茜等参与了精彩互动和交流。
讲座之后举行了聘任仪式,顾久馆长代表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和《贵州文史丛刊》编辑委员会向陈支平教授颁发了《贵州文史丛刊》学术委员聘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