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月1日至3日,由贵州省文史研究馆、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,中共麻江县委、县人民政府具体承办的以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助力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小康”为主题的“麻江第三届夏同龢法政思想研究论坛”系列活动在麻江县高枧村清末状元夏同龢故居举行。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、省文史研究馆馆长顾久出席并宣布活动开幕,梁茂林、厐思纯、陈奇、陆锦川、罗克彬等省文史馆馆员及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专家、学者参加了活动,文史馆文研处相关同志陪同。
夏同龢(1874-1925),麻江县高枧村人,清光绪二十四年(1899年)被光绪皇帝亲笔御点为戊戌科(恩科)一甲第一名进士,授翰林院修撰,成为贵州历史上仅有的两个文状元之一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,公派留学日本法政大学,回国后创建了广东法政学堂(今中山大学),出品了大量法律文献,参与起草了中华民国宪法,成为中国法政思想的开拓者之一,对国家、对民族、对历史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。研究夏同龢法政思想,是研究中国法政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“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”的规划,研究夏同龢法政思想文化,对加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,加强法治政府、法治国家、法治社会的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。
当日下午,在同龢书院举行了“麻江第三届夏同龢法政思想研究讲坛”,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长顾久作了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》主题演讲,从自身对“文化”与“文明”的看法,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,再到近代西方文化的变异、强大与扩张,谈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与转型,最后还谈到了中西合璧是塑造现代文明的基础,顾久馆长总结到,中西合璧才是塑造现代文明之道,而夏同龢先生也好、孙中山先生也好,乃至毛泽东主席也好,都是这方面的实践人,都是今天日益接近现代化目标的中国的先驱和探路者,对于麻江来论,一头把传统文化的根基打好、一头睁眼看世界,把国外好的东西拿过来,这才是夏同龢的当代意义。华东政法大学原校长何勤华、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吴大华、湖南大学邓洪波、北京大学臧运祜、华东政法大学魏琼、贵州省社科院历史所麻勇斌、西南政法大学刘熠等专家、学者先后进行了发言,对弘扬法政思想、推进依法治国、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了自己的研究成果。
讲坛活动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