馆务动态 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馆务动态
纪念恢复高考四十周年暨《我们七七级》书评座谈会在省文史馆举行
  字号:[ ]  [关闭] 视力保护色:

      12月21日下午,在恢复高考四十周年之际,贵州省文史馆举行了“纪念恢复高考四十周年暨《我们七七级》书评座谈会”。贵阳师范学院(现贵州师范大学)中文系1977级学生代表等及省文史馆专家学者近40人参加,座谈会由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1977级代表、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长顾久主持。会上七七级代表姚钟伍、谢赤樱、刘庆鹰、顾雪松、颜建华及文史馆专家学何光渝、梁太鹤、陈奇、林建曾等均在会上各自以“七七级”的亲历者、兄长,受益于“七七级”的后学等角度发言。

       会议中,由七七级代表姚钟伍发言介绍《我们七七级》丛书及其出版始末。他表示1977年10月,党中央决定恢复高考,因“文化大革命”而停废的大学校门重新打开。当年12月15日,大家从全省各地的工厂、农村、学校及其它岗位,怀揣梦想走进关闭了12年之久的考场,并被录取进入贵阳师范学院(现贵州师范大学)中文系七七级。当年,全国570多万考生中只录取了27万,高考录取率不到4.8%,是历年高考录取率最低的一届,大家成了命运格外垂青的“幸运儿”。姚钟伍表示历史已经证明,当年恢复高考,不仅是我们个人命运的重大转折点,更是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重大转折点。恢复高考既是现代教育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,更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。因为,恢复高考发生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,吹响了拨乱反正的号角,既是思想解放的先驱,也是改革开放的前奏。

      据班长姚钟伍介绍,《我们七七级》自2008年开始编辑,第一辑出版于2012年,是为纪念七七级毕业30周年而作。第一辑的出版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写作热情,第二辑也于2016年出版。在恢复高考40年之际,《我们七七级》第三辑出版,感恩历史、致敬历史。收录了80余位同学的190多篇散文,总计130余万字。十年间连续出版三辑,这在贵州是首例,在全国也无先例。这既是一部纪实散文作品,也是一份文史研究资料。
   丛书的执行主编,七七级代表谢赤樱表示,这些特色、唯一,使得七七级所经历的,前人未曾经历;七七级所知晓的,后人未必知晓。记忆是历史的写真,也是历史的证词。在编《我们七七级》第一辑时,定位是“写给自己的书”,出到第三辑了,自觉这也是“留给后人的书”。他提到,编书的十年时间里,书中不少同学的名字上都永恒的划上了黑色的方框。这让七七级有了一种紧迫感,一定要加快记忆书写的速度,给后人留下一点什么。记忆是历史,若流传便是未来。
   “走进这部书,就像走进了一方久违的家园。这里的门径,这里的格局,这里所有的色彩、声音、线条和气味熟悉得叫人心疼。”代表刘庆鹰说,翻阅这部书,去抚摸那些闪烁着岁月光泽的历史碎片,自己看到了“一百零五将”在那个不平凡年代里的愚陋与智慧,脆弱与坚韧,迷惘与达观,无奈与向往,它帮助我们在琢磨一个民族、一个特殊的群体从何处来、往何处去这一类问题时少了一些主观臆断。
   “历史就是记忆,如果记忆不形成文字,就不是历史。只有形成文字,后人才能阅读了解。”文史馆馆员、著名学者何光渝认为,通过《我们七七级》丛书,可以看到一群真实的人,一些真实的事,而真实才是最宝贵的。贵师大中文系七七级同学记录自己的生活,变成历史,为后人留下一种财富,这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价值。
   历史学者庞思纯表示,一人之史、一家之史均可与国史相参证,该丛书恰好可以补史之缺,详史之略,反映大时代下普通老百姓的生存和生活。贵州师范大学教授朱伟华认为,该书体现了七七级一代所具有的“长子意识”,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使命感和凝聚力都别具魅力。省博物馆原副馆长梁太鹤建议,面临新的历史时期,七七级同学还有新的历史责任,那就是把做学问的扎实传统和学风融入这个时代,传递给下一代学子。
   在座谈会中,由七七级姚钟伍、谢赤樱为代表分别向贵州省文史研究馆、贵州省图书馆赠书。

上一篇:
下一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