已故馆员 当前位置:首页 > 人物推介 > 已故馆员
姓  名: 胡 刚
职  务:
领导职责:
领导简介

 

胡刚,字寿山,贵州贞丰人,1885年生。原籍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。民革成员。秉性坚毅,胆识过人。少年时代,常听长辈谈及太平天国事迹,遂萌生反清思想。清光绪二十三年(1897)参加白层河厘金总办吴嘉瑞在贞丰创立的“仁学会”,受到维新思想的熏陶,二十九年(1903)与前来贞丰探亲的张百麟结识,志同道合,结为知交。嗣后,又与刘楷等参加反清复明组织“同济公”堂口。三十二年(1906)至贵阳,考入通省公立中学,次年2月,经平刚介绍,与张百麟、谭景周、杨伯钊、钟山玉等在贵阳加入同盟会和贵州自治学社,投身旧民主主义革命洪流。贵州自治学社主要领导人张百麟见胡刚忠义果敢,劝其弃文习武,为日后武装起义作好准备。不久转入云南讲武学堂第一期步科学习军事。后因父丧返里,复至贵阳,在正新街开办“黔南合资会社”。与此同时,还与钟山玉、白铁肩、黄烈诚、李泽民、谭景周、王小谷等在贵阳创办光懿女子小学堂,开贵阳女子入学之先河。清宣统三年(1911)10月10日(农历八月十九日),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贵阳,张百麟召集会议,成立十人团委员会,总揽起义计划,胡刚系十人团成员之一,并被推为军事委员会委员。负责南厂陆军的发动工作,以子弹18箱约2万多发,枪支50余支,支援南厂陆军。接云南独立电报,同志们摩拳擦掌,跃跃欲试。张百麟见时机业已成熟,征得大家同意,于农历九月十四日(公历11月4日)当晚,陆军小学学生及新军官兵首先发难,贵州起义成功,一举推翻清廷在贵州的封建统治,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,胡刚为军事组成员,并担任贵州革命军第三标二营管带,驻防黔东,在思南、石阡一带防边。后受到宪政党迫害,遂辞去军职,至铜仁大硐那朱砂水银厂避难。民国4年(1915)蔡锷在滇组织护国军起兵讨袁,胡刚再度出山,担任军职,被委为民兵敢死队长。1915年2月15日,在进攻麻阳袁军马继增部的战斗中,胡刚立下战功。民国6年(1917)参加护法运动,以靖国军团长的身份,随军赴川,投入重庆战役和参与攻击成都的战斗。民国16年 (1927),胡刚任国民革命军暂编第七军(后改为四十三军)副军长,驻屯鄂西。民国18年(1929)回黔后,即退出军界,赋闲省垣,历届省政府均敦聘胡刚为顾问。民国28年(1939),贵州省政府派胡刚为视察专员,分赴黔东、黔西、黔南、黔北视察所属各县政务。他廉政肃贪,对社会治安、民众生计等问题,陈述己见,对改进当时的贵州政治,起到一定的作用。省参议会成立后,被提名选举为省参议员。 1949年,贵阳解放前夕,与卢涛、张彭年、林子贤、郭润生等同组治安维持会,共策和平解放大计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胡刚历任贵阳市一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特邀代表,民革贵州省委员会委员,政协贵州省委员会委员。 1961年10月,以贵州辛亥革命老人的身份,出席在北京召开的辛亥革命50周年纪念大会。胡刚一生效命1日民主主义革命事业,在贵州光复起义,护国、护法运动和北伐战争中屡建功勋。解放后,拥护中国共产党的路线、方针和各项政策,为振兴贵州献计献策,不遗余力。他精通文墨,书法遒劲,文武兼备,为整理本省历史文献发挥余热,作出贡献。遗作《贵州辛亥革命的亲历和见闻》(载于《贵州文史资料选辑》第十辑)系“三亲”第一手资料,对研究贵州辛亥革命史极有史料价值。1953年被聘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,1966年7月7日病逝于贵阳。